直腸脫垂的治療方法有手法復位、注射治療、膠圈套扎、經腹手術、經會陰手術等。
1、手法復位
適用于早期或輕度直腸脫垂患者。患者取側臥位,醫生戴手套涂抹潤滑劑后,用手指將脫出的直腸緩慢推回肛門內。復位后需臥床休息,避免腹壓增高動作。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復發率較高,需配合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
2、注射治療
通過向直腸周圍組織注射硬化劑促使纖維化,達到固定直腸的作用。常用藥物包括消痔靈注射液、聚桂醇注射液等。該方法創傷小但可能引起感染或局部硬結,適用于不能耐受手術的老年患者,需多次注射維持效果。
3、膠圈套扎
使用彈性膠圈套扎脫垂的直腸黏膜,使其缺血壞死脫落。操作時需精準定位套扎部位,避免損傷健康組織。術后可能出現出血或疼痛,需保持大便通暢。該方法對黏膜脫垂效果較好,但對全層脫垂療效有限。
4、經腹手術
包括直腸懸吊術、直腸前切除術等,通過開腹或腹腔鏡將直腸固定于骶骨。手術創傷較大但復發率低,適合重度脫垂或合并其他盆底疾病的患者。術后需預防感染,避免重體力勞動,定期復查評估恢復情況。
5、經會陰手術
通過會陰切口進行直腸固定或切除,包括Altemeier手術等。相比經腹手術創傷較小,恢復較快,但可能影響肛門功能。術前需評估患者肛門括約肌功能,術后需進行排便功能訓練,防止大便失禁等并發癥。
直腸脫垂患者日常應保持大便通暢,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避免久蹲久坐和重體力勞動。堅持提肛運動每日三組,每組收縮肛門30次。肥胖者需控制體重,慢性咳嗽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術后患者需遵醫囑定期復查,出現便血、發熱等癥狀及時就醫。治療期間保持會陰清潔,便后可用溫水坐浴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