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接觸傳播。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后,可能引發急性或慢性肝炎,嚴重時可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病毒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血液傳播是最主要的途徑,包括輸血、共用注射器、紋身、穿耳洞等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器械。母嬰傳播發生在分娩過程中,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可能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性接觸傳播也是重要途徑,無保護性行為會增加感染風險。
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安全的行為也可能傳播乙肝病毒。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個人物品,如果存在微量血液接觸,就可能造成感染。醫療操作中如果消毒不嚴格,如牙科治療、內鏡檢查等,也存在潛在風險。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現乏力、食欲減退、惡心、腹脹等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黃疸。但很多感染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容易延誤診斷。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出現肝區不適、蜘蛛痣、肝掌等表現。
預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新生兒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第一針乙肝疫苗。成年人如果未接種過疫苗或抗體水平不足,也建議補種。避免高危行為,如不安全性行為、共用注射器等,能顯著降低感染風險。
如果懷疑感染乙肝病毒,應及時就醫檢查。醫生會根據肝功能、乙肝兩對半、HBV-DNA等檢測結果判斷感染情況。慢性乙肝患者需要定期隨訪,監測病情變化。抗病毒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毒復制,減少肝臟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