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反應、毒素暴露等原因引起。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癥性疾病,通常表現為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1、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心肌炎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這些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細胞,引發炎癥反應。患者可能出現發熱、乏力等前驅癥狀,隨后發展為心肌損害。治療以抗病毒藥物和對癥支持為主,需嚴格臥床休息以避免病情加重。
2、細菌感染
白喉桿菌、鏈球菌等細菌感染可通過毒素或直接侵襲導致心肌炎。細菌性心肌炎常伴隨敗血癥或心內膜炎,病情進展迅速。早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關鍵,嚴重者需住院監護心功能。此類患者可能出現持續高熱和血培養陽性等特征性表現。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發免疫系統錯誤攻擊心肌組織。這類心肌炎往往呈慢性病程,伴有其他器官受累表現。治療需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過度免疫反應,同時密切監測心臟功能變化。
4、藥物反應
某些化療藥物、抗生素和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引起過敏性心肌炎或毒性心肌損傷。臨床表現可從無癥狀心肌酶升高到急性心力衰竭不等。發現藥物相關性心肌炎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給予糖皮質激素等抗炎治療。
5、毒素暴露
酒精濫用、重金屬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毒素暴露可導致心肌細胞直接損傷。長期酗酒者可能出現酒精性心肌病,表現為心臟擴大和收縮功能下降。治療包括徹底戒斷毒物接觸,輔以營養心肌藥物和戒斷癥狀管理。
心肌炎患者應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心臟負擔。飲食宜清淡低鹽,控制液體攝入量。恢復期可逐步進行有氧康復訓練,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定期復查心電圖和心臟超聲評估心功能恢復情況至關重要。出現氣促加重或下肢水腫等表現應及時就醫。保持規律作息和良好心態有助于心肌修復,戒煙限酒可降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