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扭傷后遺癥主要包括慢性疼痛、關節不穩、反復腫脹、活動受限和創傷性關節炎。這些癥狀多因韌帶修復不良、關節力學改變或未規范治療導致。
1、慢性疼痛:
踝關節周圍韌帶損傷后若未完全愈合,可能遺留持續性隱痛或活動時刺痛。常見于距腓前韌帶損傷,疼痛在行走、上下樓梯時加重。可通過超聲波治療、局部封閉注射緩解,嚴重者需韌帶重建手術。
2、關節不穩:
外側副韌帶松弛會導致踝關節反復崴腳,表現為行走時突然"打軟腿"。本體感覺訓練如平衡墊練習可增強穩定性,慢性不穩者需行Brostr?m韌帶修復術。
3、反復腫脹:
損傷后淋巴回流障礙或滑膜炎癥可引起間歇性腫脹,長時間站立后明顯。穿戴壓力襪、冷敷可改善癥狀,頑固性腫脹需排查距骨軟骨損傷。
4、活動受限:
瘢痕粘連或關節囊攣縮導致背屈、跖屈幅度減小。漸進式牽拉訓練結合關節松動術可恢復活動度,嚴重粘連需關節鏡下松解。
5、創傷性關節炎:
反復扭傷加速關節軟骨磨損,出現晨僵、摩擦感。早期可通過玻璃酸鈉注射延緩進展,晚期需踝關節融合或置換術。
踝關節扭傷后應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急性期處理,傷后2周開始漸進性康復訓練。建議選擇鞋幫較高的運動鞋,避免凹凸不平路面行走;加強腓骨肌群力量訓練如彈力帶抗阻練習;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荷。若腫脹持續超過3個月或每年扭傷超過3次,需骨科專科評估韌帶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