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可通過冷敷保濕、局部用藥、口服抗組胺藥、避免刺激源、心理調(diào)節(jié)等方式緩解。皮膚瘙癢通常由皮膚干燥、過敏反應(yīng)、神經(jīng)性皮炎、肝膽疾病、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冷敷保濕:
皮膚干燥是瘙癢常見誘因,建議每日使用含尿素或神經(jīng)酰胺的保濕霜涂抹患處。冷敷可暫時收縮毛細血管減輕癢感,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瘙癢部位5-10分鐘,避免直接接觸皮膚造成凍傷。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減少使用堿性沐浴露。
2、局部用藥:
過敏性瘙癢可外用氫化可的松軟膏、地奈德乳膏等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連續(xù)使用不超過2周。蚊蟲叮咬或輕度皮炎可涂抹爐甘石洗劑,其氧化鋅成分能收斂止癢。糜爛滲液部位需先使用硼酸溶液濕敷,待創(chuàng)面干燥后再用藥膏。
3、口服藥物:
頑固性瘙癢需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組胺藥,嗜睡副作用較輕。夜間瘙癢影響睡眠時可短期服用酮替芬或多塞平。膽汁淤積性瘙癢建議使用考來烯胺結(jié)合膽酸,糖尿病患者需優(yōu)先控制血糖水平。
4、病因排查:
持續(xù)瘙癢可能與甲狀腺功能異常、尿毒癥等系統(tǒng)性疾病有關(guān),通常伴隨皮膚抓痕、苔蘚樣變等癥狀。肝膽疾病患者瘙癢多始于手掌足底,腎病患者常見全身性瘙癢伴皮膚干燥。建議完善肝功能、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等實驗室檢查。
5、行為干預(yù):
避免搔抓導致"瘙癢-搔抓"惡性循環(huán),可通過拍打或按壓替代抓撓。焦慮抑郁情緒會加重瘙癢感,正念冥想或認知行為治療有一定幫助。貼身衣物選擇純棉材質(zhì),新衣褲首次穿著前需充分洗滌去除化學殘留。
日常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E及Omega-3脂肪酸,適量食用深海魚、堅果等食物。規(guī)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但出汗后需及時清潔皮膚。老年患者冬季可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nèi)濕度在40%-60%,沐浴后3分鐘內(nèi)涂抹保濕劑鎖住水分。瘙癢持續(xù)2周以上或伴隨皮疹、發(fā)熱等癥狀需及時就診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