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縮可通過營養補充劑、神經營養藥物、激素類藥物、免疫調節劑、中藥制劑等方式治療。肌肉萎縮通常由神經損傷、肌肉疾病、代謝異常、遺傳因素、長期制動等原因引起。
1、營養補充:蛋白質粉、支鏈氨基酸、肌酸等營養補充劑有助于維持肌肉結構。維生素D和鈣劑可改善肌肉收縮功能,適用于營養不良或吸收障礙患者。日常可增加雞蛋、魚肉、豆類等優質蛋白攝入。
2、神經修復:甲鈷胺、維生素B1、鼠神經生長因子等藥物促進神經再生。這類藥物適用于周圍神經損傷或脊髓病變導致的肌萎縮,需配合電刺激治療。神經損傷患者可能出現肌束震顫、腱反射減弱。
3、激素調節:潑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可抑制肌肉炎癥。適用于多發性肌炎、重癥肌無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監測血糖和骨密度。長期使用可能出現向心性肥胖、骨質疏松等副作用。
4、免疫干預:環磷酰胺、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劑用于治療皮肌炎等結締組織病。這類藥物需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可能伴隨感染風險增加。患者常見肌酶升高、皮膚紅斑等癥狀。
5、中藥調理:黃芪、當歸、川芎等中藥組方可改善氣血運行。復方丹參滴丸、補陽還五湯等中成藥具有活血通絡功效,適合慢性肌萎縮患者。針灸推拿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肌肉萎縮患者需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蛋白質攝入,分5-6餐補充乳清蛋白或大豆蛋白。進行抗阻訓練時選擇彈力帶、水中運動等低沖擊方式,每周3次、每次30分鐘。臥床患者每2小時翻身并做被動關節活動,使用氣墊床預防壓瘡。定期監測肌力、肌圍度變化,肌電圖檢查每半年復查一次。出現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時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