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反應是指機體在受到內外環境刺激時,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產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適應性變化。
1、生理機制
當人體感知到威脅性刺激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被激活,促使腎上腺分泌皮質醇等激素,引發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糖上升等生理變化。這種反應有助于機體在短時間內調動能量應對緊急狀況,屬于進化保留的自我保護機制。
2、急性反應
短期應激表現為戰斗或逃跑反應,包括瞳孔擴大、肌肉緊張、消化功能抑制等特征。這些變化能提升人體對外界危險的應對能力,通常在刺激消失后數小時內自行緩解。適度的急性應激反應對完成重要任務具有積極意義。
3、慢性影響
長期處于應激狀態會導致皮質醇持續分泌,可能引發失眠、免疫力下降、胃腸功能紊亂等問題。持續的心理壓力還可能改變大腦海馬體結構,影響記憶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增加焦慮障礙或抑郁癥的發生概率。
4、個體差異
不同人群對應激源的敏感度存在顯著差異,這與遺傳因素、童年經歷、社會支持系統等有關。部分人群可能出現過度應激反應,表現為驚恐發作或解離癥狀;而長期應激耐受者則可能發展為情感麻木狀態。
5、管理方法
規律運動能促進內啡肽分泌,深呼吸訓練可激活副交感神經,認知行為療法幫助重建對壓力的合理認知。建立穩定的社交支持網絡,保持充足睡眠,必要時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正念冥想或短期藥物干預。
日常生活中可通過培養興趣愛好、維持規律作息、適量補充富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來增強抗壓能力。若出現持續心悸、不明原因疼痛或情緒低落超過兩周,建議及時到心理科或心身醫學科就診。對于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嚴重情況,需要結合心理治療和藥物干預進行綜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