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腳腫可能由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心功能不全、腎功能異常、低蛋白血癥、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腳腫在醫學上稱為下肢水腫,需結合伴隨癥狀判斷具體病因。
1、下肢靜脈回流障礙
長期站立或久坐可能導致靜脈瓣膜功能減退,血液淤積在下肢引發水腫。表現為晨輕暮重的對稱性腫脹,皮膚溫度正常。可通過穿戴彈力襪、抬高下肢改善,嚴重時需靜脈活性藥物如地奧司明片、羥苯磺酸鈣膠囊治療。
2、心功能不全
右心衰竭時體循環淤血會導致下肢凹陷性水腫,常伴有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咳嗽。與心肌收縮力下降、肺動脈高壓有關,需使用呋塞米片等藥物減輕心臟負荷,同時控制每日飲水量。
3、腎功能異常
腎病綜合征或慢性腎衰竭會造成蛋白尿和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引發顏面與下肢水腫。可能伴隨泡沫尿、尿量減少,需通過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查確診,常用黃葵膠囊、尿毒清顆粒等藥物。
4、低蛋白血癥
營養不良或肝硬化患者血漿白蛋白低于30g/L時,血管內水分外滲形成水腫。表現為全身性腫脹伴腹部膨隆,需補充乳清蛋白粉等優質蛋白,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
5、藥物副作用
鈣通道阻滯劑類降壓藥如硝苯地平緩釋片,或激素類藥物長期使用可能引起水鈉潴留。水腫特點為雙側對稱、無痛性腫脹,調整用藥方案后多可緩解,不可自行停藥。
建議老人每日監測腿圍變化,睡眠時墊高下肢促進回流。飲食需限制每日鹽分攝入不超過5克,適當補充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制品。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定期進行踝泵運動。若水腫持續加重或出現胸悶、尿量明顯減少等癥狀,應立即就醫排查心腎疾病。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足部皮膚護理,預防感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