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和肛裂是兩種常見的肛腸疾病,主要區別在于發病機制、癥狀表現及治療方式。痔瘡是肛門靜脈曲張形成的血管團,肛裂則是肛管皮膚層裂開形成的潰瘍。
1、病因差異:
痔瘡主要由長期腹壓增高如便秘、妊娠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引起。肛裂多因干硬糞便劃傷肛管皮膚,或肛門括約肌痙攣影響局部血供所致。痔瘡與久坐、肥胖等生活方式相關,肛裂更常見于排便習慣不良人群。
2、典型癥狀:
痔瘡表現為無痛性便血、肛門腫物脫出,內痔可見鮮紅色噴濺狀出血。肛裂以排便時刀割樣疼痛為主,便后疼痛可持續數小時,糞便表面附著少量鮮血或衛生紙染血。
3、體征區別:
肛門鏡檢查可見痔瘡呈紫紅色柔軟團塊,內痔位于齒狀線以上。肛裂多在肛管后正中位可見縱行裂口,慢性肛裂可能伴發哨兵痔裂口下端皮膚贅生物和肛乳頭肥大。
4、治療原則:
痔瘡輕度者可采取高纖維飲食、溫水坐浴,嚴重時需硬化劑注射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肛裂急性期需使用硝酸甘油軟膏緩解痙攣,慢性頑固性肛裂可能需側方內括約肌切斷術。
5、并發癥不同:
痔瘡可能發生嵌頓壞死或貧血,肛裂易繼發感染形成肛周膿腫。兩者均可因恐懼排便加重便秘,形成惡性循環。
建議每日攝入25克以上膳食纖維,飲用1.5-2升水,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久站,每次如廁不超過5分鐘。急性期可每日溫水坐浴2-3次,水中可加入適量高錳酸鉀濃度1:5000。疼痛明顯時需及時就醫,排除肛瘺、直腸腫瘤等疾病。慢性患者應進行提肛鍛煉,每次收縮肛門3秒后放松,每日3組每組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