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腳水腫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靜脈回流障礙、心臟功能減退、腎臟疾病、營養不良及藥物副作用等。腳部水腫表現為皮膚緊繃、按壓后凹陷、襪口勒痕明顯,嚴重時可蔓延至小腿。
生理性因素中,長時間站立或久坐會導致下肢靜脈回流受阻,重力作用使液體滯留于組織間隙。建議抬高下肢、穿戴彈力襪促進回流。鈉鹽攝入過量可引起水鈉潴留,每日食鹽量應控制在5克以內,避免腌制食品。激素水平變化如雌激素減少會影響血管通透性,可通過低鹽飲食和適度運動改善。
病理性因素需重點關注。慢性心力衰竭時心臟泵血功能下降,靜脈壓力升高引發水腫,多伴有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咳嗽。需規范使用利尿劑如呋塞米、螺內酯。腎病綜合征因蛋白流失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典型表現為晨起眼瞼浮腫合并腳腫,需限制蛋白質攝入并配合糖皮質激素治療。
甲狀腺功能減退會引發黏液性水腫,特征為按壓無凹陷且伴隨怕冷、嗜睡,需補充左甲狀腺素鈉。部分降壓藥如硝苯地平、非甾體抗炎藥也可能導致水腫副作用,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
若水腫持續超過一周、單側突發腫脹或伴隨胸痛、尿量減少,需警惕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急癥,應立即就醫。日常監測體重變化,記錄24小時尿量有助于判斷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