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潰爛可能由口腔衛生不良、維生素缺乏、機械性損傷、牙周疾病、免疫系統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口腔清潔、營養補充、局部護理、藥物治療、免疫調節等方式改善。
1、口腔衛生不良:
長期刷牙不徹底或使用不當的潔牙工具,導致牙菌斑堆積刺激牙齦。建議每日使用軟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輔以牙線清理牙縫,必要時用氯己定含漱液抑制細菌繁殖。
2、維生素缺乏:
維生素B族或維生素C攝入不足會影響牙齦組織修復能力。增加獼猴桃、鮮棗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適量補充復合維生素B片劑有助于黏膜愈合。
3、機械性損傷:
過硬食物刮傷或牙齒矯正器摩擦可能造成局部潰瘍。避免食用尖銳食物碎片,正畸患者可使用正畸保護蠟覆蓋托槽邊緣,潰爛處涂抹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
4、牙周疾?。?/h3>
牙齦潰爛可能與慢性牙周炎、壞死性齦口炎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牙齦出血、持續性疼痛等癥狀。需進行齦下刮治清除牙結石,配合甲硝唑、多西環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5、免疫系統異常:
白塞病或扁平苔蘚等自身免疫疾病常伴發口腔潰瘍,通常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疼痛性潰爛。需通過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沙利度胺免疫調節等治療原發病。
日常需保持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選擇富含鋅元素的牡蠣、南瓜籽促進傷口愈合,適當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出現潰爛面積擴大、伴隨發熱或長期不愈時,應及時到口腔黏膜科進行病理檢查排除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