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黃疸高可通過藍光照射、藥物治療、母乳喂養調整、靜脈營養支持、換血療法等方式治療。早產兒黃疸通常由膽紅素代謝不成熟、母乳性黃疸、感染、溶血性疾病、遺傳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
1、藍光照射:藍光治療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最有效的方法,通過特定波長光線促使膽紅素結構改變,加速其排泄。治療期間需保護嬰兒眼睛及會陰部,監測體溫及液體攝入量,通常持續12-24小時可顯著改善。
2、藥物治療:靜脈注射白蛋白可結合游離膽紅素,減少核黃疸風險;苯巴比妥能誘導肝酶活性,促進膽紅素代謝;益生菌制劑可調節腸道菌群,阻斷膽紅素腸肝循環。用藥需在新生兒科醫師指導下進行。
3、母乳喂養調整:暫停母乳2-3天可鑒別母乳性黃疸,改用配方奶喂養期間需保持吸乳頻率。重新哺乳后黃疸可能反復但多不超過15mg/dl,可繼續母乳喂養并加強監測,必要時配合間歇光療。
4、靜脈營養支持:對于喂養不耐受的早產兒,靜脈輸注葡萄糖溶液維持能量供給,補充維生素K預防出血傾向。營養液需精確控制滲透壓和輸注速度,定期檢測電解質和肝功能指標。
5、換血療法:當膽紅素水平接近換血閾值或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時,采用雙倍血容量換血可快速清除致敏紅細胞和膽紅素。術前需完成血型配對和凝血功能檢查,術后密切監測血紅蛋白和膽紅素反彈情況。
早產兒黃疸護理需維持適宜環境溫度,每日監測經皮膽紅素值變化,記錄大小便次數及顏色。喂養時采取少量多次原則,保證每日8-12次哺乳,適當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出院后每周復查膽紅素至矯正胎齡40周,發現嗜睡、拒奶、角弓反張等表現需立即返院。母親飲食應增加優質蛋白和新鮮蔬果攝入,避免進食可能誘發溶血的食物如蠶豆。定期進行神經行為發育評估,早期干預運動落后或肌張力異常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