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脖子疼可能由肌肉勞損、頸椎退行性變、頸部筋膜炎、頸椎病、腦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熱敷理療、藥物治療、牽引治療、運動康復、手術干預等方式緩解。
肌肉勞損是老年人脖子疼的常見原因,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或頸部受涼可能導致肌肉緊張酸痛。建議調整坐姿、避免長時間低頭,局部熱敷或輕柔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若伴隨肩背僵硬,可嘗試頸椎保健操改善活動度。
頸椎退行性變多見于50歲以上人群,椎間盤水分流失導致椎間隙變窄,可能刺激周圍神經。表現為晨起頸部僵直、轉頭時有彈響感。低頻脈沖電療和頸椎牽引能減輕椎間盤壓力,氨基葡萄糖等軟骨保護劑可能延緩退變進程。
頸部筋膜炎多由慢性勞損引發,觸診可發現明顯壓痛點,疼痛常放射至后腦勺。超聲藥物透入治療配合非甾體抗炎藥效果較好,急性期需避免提重物。注意與落枕鑒別,后者通常2-3天自愈。
頸椎病中的神經根型最易引起脖子疼,可能伴隨手指麻木或握力下降。磁共振顯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時,需營養神經藥物配合頸椎牽引。脊髓型頸椎病出現走路踩棉感需考慮椎管減壓術。
腦供血不足引發的頸部疼痛多伴有頭暈、視物模糊,頸動脈超聲檢查可發現斑塊形成。控制血壓血脂是關鍵,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是基礎用藥方案。嚴重血管狹窄需評估是否行支架植入術。
若疼痛持續超過兩周、夜間加重或伴隨肢體無力,建議盡早就診排除腫瘤轉移或感染性疾病。骨質疏松患者突發劇烈頸痛需警惕椎體壓縮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