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黏膜下肌瘤是生長在子宮黏膜下層的良性腫瘤,多數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則陰道出血。子宮黏膜下肌瘤的具體表現與肌瘤大小、位置及數量密切相關。
月經異常是最常見的癥狀,患者可能出現經血量明顯增加,甚至導致貧血。肌瘤體積較大時可能壓迫膀胱或直腸,引發尿頻、排尿困難或便秘。部分患者會感到下腹墜脹或疼痛,尤其在經期加重。肌瘤突向宮腔生長時,可能影響受精卵著床,導致不孕或流產。
子宮黏膜下肌瘤通常通過婦科檢查結合影像學檢查確診。超聲檢查能清晰顯示肌瘤的位置、大小及數量。宮腔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肌瘤在宮腔內的形態,同時進行活檢排除惡性病變。磁共振成像對復雜病例的診斷具有更高價值。
無癥狀的小肌瘤可定期觀察,無需特殊處理。藥物治療主要采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或孕激素受體調節劑,如亮丙瑞林、米非司酮,用于縮小肌瘤或緩解癥狀。宮腔鏡肌瘤切除術是治療黏膜下肌瘤的首選手術方式,能完整切除肌瘤并保留子宮。對于無生育需求或肌瘤較大的患者,可能需行子宮切除術。
肌瘤切除術后需定期復查,監測復發情況。貧血患者應補充鐵劑和維生素,改善營養狀態。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調節內分泌,減少肌瘤生長風險。避免長期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