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發燒通常由術后炎癥反應或感染引起,可通過抗感染治療、物理降溫及傷口護理等方式緩解。常見原因包括局部細菌感染、術后應激反應或原有慢性炎癥急性發作,多伴隨牙齦腫痛、乏力等癥狀。
生理性因素中,術后應激反應可能導致短暫低熱通常不超過38℃,與機體對創傷的自然防御機制有關。保持口腔清潔、適量飲水及休息后多可自行緩解。術后24小時內冰敷患側面部有助于減輕腫脹和發熱。
病理性因素中,細菌感染是最常見原因,可能與拔牙窩血凝塊脫落或口腔衛生不良有關。表現為持續高熱超過38.5℃、膿性分泌物等,需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療。干槽癥牙槽骨炎也是發熱的潛在原因,特征為劇烈疼痛伴腐敗異味,需進行牙槽窩清創處理。
物理降溫可采用溫水擦浴或退熱貼,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類可能增加出血風險的藥物。術后應避免吸煙、飲酒及辛辣飲食,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維持口腔清潔。若發熱持續72小時以上或出現寒戰、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需及時復查排除頜骨骨髓炎等嚴重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