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降尿酸藥物、堿化尿液藥物等方式治療。痛風通常由嘌呤代謝異常、尿酸排泄減少、高嘌呤飲食、肥胖、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非甾體抗炎藥:
急性痛風發作期首選非甾體抗炎藥緩解關節紅腫熱痛,常用藥物包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依托考昔。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炎癥反應,但需注意胃腸道刺激和腎功能影響,避免長期使用。
2、秋水仙堿:
傳統抗痛風藥物秋水仙堿能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適用于發作初期48小時內使用。典型方案為每2小時口服0.5mg至癥狀緩解,但可能出現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日劑量不超過6mg。
3、糖皮質激素:
對不耐受前兩類藥物的患者可短期使用潑尼松或甲潑尼龍,通過抑制免疫反應快速控制炎癥。關節腔注射曲安奈德適用于單關節重癥發作,全身用藥療程不超過7-10天,需監測血糖和血壓變化。
4、降尿酸藥物:
慢性期需長期服用別嘌醇抑制尿酸生成,或苯溴馬隆促進尿酸排泄。非布司他為選擇性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適用于別嘌醇過敏者。初始治療需配合小劑量秋水仙堿預防轉移性發作,維持血尿酸<360μmol/L。
5、堿化尿液藥物:
碳酸氫鈉或枸櫞酸鉀制劑可提高尿液pH至6.2-6.9,促進尿酸溶解排泄。適用于尿酸性腎結石患者,但需警惕鈉負荷過重導致水腫,服藥期間建議每日飲水量>2000ml。
痛風患者需嚴格限制動物內臟、海鮮等高嘌呤食物,每日蛋白質攝入控制在1g/kg體重。規律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關節損傷。急性期患肢抬高制動,間歇期通過體重管理、限制酒精攝入預防復發。監測血尿酸水平同時定期評估腎功能,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需優化基礎疾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