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雄性激素過少的藥物主要有十一酸睪酮、丙酸睪酮、甲睪酮、庚酸睪酮和氟甲睪酮等。雄性激素過少可能與睪丸功能減退、下丘腦垂體病變、遺傳因素、藥物副作用或慢性疾病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性欲減退、肌肉量減少、疲勞、情緒波動和體毛稀疏等癥狀。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激素替代治療,并定期監測激素水平。
1、十一酸睪酮
十一酸睪酮是一種長效睪酮制劑,適用于原發性或繼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癥。該藥物通過補充外源性睪酮改善男性第二性征發育不足、性功能障礙等問題。使用期間需監測紅細胞壓積、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等指標,避免長期過量使用引發心血管風險。對前列腺癌、乳腺癌患者禁用。
2、丙酸睪酮
丙酸睪酮屬于短效睪酮注射劑,常用于青春期延遲或垂體功能低下導致的雄激素缺乏。其可促進蛋白質合成和骨骼肌生長,但可能引起水鈉潴留、痤瘡等不良反應。肝功能異常者需謹慎使用,治療期間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與血脂水平。
3、甲睪酮
甲睪酮為口服活性睪酮衍生物,適用于輕度雄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療。該藥物具有較高的肝臟首過效應,可能對肝功能造成負擔,不建議長期連續使用。常見副作用包括消化道不適、頭痛等,合并肝病患者應避免使用。
4、庚酸睪酮
庚酸睪酮是長效肌內注射劑,主要用于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綜合征的治療。其可維持較穩定的血藥濃度,但注射部位可能出現疼痛或硬結。使用前需排除前列腺增生病史,老年患者用藥需評估心血管風險。
5、氟甲睪酮
氟甲睪酮作為強效合成雄激素,適用于嚴重雄激素缺乏伴骨質疏松的病例。該藥物具有顯著的蛋白同化作用,但可能抑制內源性睪酮分泌。需警惕男性乳房發育、血脂異常等副作用,用藥期間須嚴格遵循劑量調整方案。
除藥物治療外,建議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特別是抗阻訓練有助于促進睪酮分泌。飲食中可增加鋅、維生素D等營養素攝入,如牡蠣、蛋黃、深海魚類等。避免過度飲酒和肥胖,這些因素可能進一步抑制雄激素水平。治療期間應每3-6個月復查激素水平與相關生化指標,根據檢測結果與臨床癥狀動態調整治療方案。出現異常勃起、嚴重水腫或情緒障礙時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