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的癥狀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飲食刺激、藥物反應、過敏原接觸、腸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脫水等。
1、腹痛:腸胃炎患者常出現中上腹或臍周陣發性絞痛,可能與胃腸黏膜炎癥刺激平滑肌痙攣有關。輕度腹痛可通過熱敷緩解,持續劇烈疼痛需排除腸梗阻等急腹癥。
2、腹瀉:每日排便次數超過3次且呈稀水樣便,嚴重時可見黏液或血絲。輪狀病毒感染常見蛋花湯樣便,細菌性腸炎多伴惡臭。口服補液鹽可預防脫水,蒙脫石散能吸附腸道毒素。
3、惡心嘔吐:胃部炎癥反應刺激嘔吐中樞,進食后癥狀加重。嘔吐物初期為胃內容物,嚴重時含膽汁。暫時禁食4-6小時后,可嘗試少量飲用姜茶或電解質水。
4、發熱:病原體毒素入血引發體溫調節異常,細菌性腸胃炎體溫常達38.5℃以上。物理降溫無效時,對乙酰氨基酚等解熱藥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5、脫水:頻繁吐瀉導致體液丟失,表現為眼窩凹陷、皮膚彈性下降。兒童哭時無淚、尿量減少超過6小時,應立即靜脈補液治療。
調整飲食結構選擇低渣低脂食物如米湯、蘋果泥,避免乳制品及高纖維食材。癥狀持續48小時未緩解或出現血便、意識模糊等表現,需急診排除霍亂等烈性傳染病。恢復期補充雙歧桿菌等益生菌,逐步增加溫和運動促進胃腸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