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濕熱建議掛中醫內科或肝膽外科。肝膽濕熱可能與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外感濕熱、肝膽結石、病毒性肝炎等因素有關。
1、中醫內科
中醫內科擅長通過舌診、脈象等辨證施治,針對肝膽濕熱常采用清熱利濕、疏肝理氣的方劑,如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等。患者若出現口苦咽干、脅肋脹痛、小便黃赤等癥狀,可優先選擇中醫調理。醫師會根據濕熱輕重配合針灸、拔罐等外治法。
2、肝膽外科
肝膽外科主要處理器質性病變,如膽囊炎、膽管結石等繼發的濕熱證候。若伴隨發熱、黃疸、右上腹劇痛或影像學檢查發現膽道梗阻,需外科干預。常見治療包括腹腔鏡膽囊切除術、ERCP取石術,術后仍需配合中藥祛濕調理。
日常需避免油膩辛辣食物,適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濕食材,保持情緒舒暢。急性發作期建議禁食高脂飲食,用金錢草、蒲公英代茶飲輔助利膽。長期濕熱未緩解或出現皮膚鞏膜黃染、陶土樣大便等嚴重癥狀時,須立即就醫排查膽道梗阻或肝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