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甲型肝炎和戊肝戊型肝炎均屬于病毒性肝炎,但病原體、傳播途徑及高危人群存在顯著差異。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戊肝則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導致,兩者可通過以下5個方面進行區分:
1. 病原體差異
甲肝病毒為單股RNA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常見于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戊肝病毒同樣為RNA病毒,但基因結構不同,除糞-口傳播外,還可通過未煮熟的豬肉、鹿肉等動物源性食物傳播。
2. 流行特征
甲肝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感染后多表現為急性癥狀,極少轉為慢性;戊肝在青壯年中發病率較高,孕婦感染后易發展為重型肝炎,病死率可達20%。
3. 臨床表現
兩者早期癥狀相似如乏力、食欲減退、黃疸,但戊肝更易出現膽汁淤積性黃疸,部分患者可見皮膚瘙癢。甲肝潛伏期通常為15-50天,戊肝則為15-60天,后者病程可能更長。
4. 實驗室診斷
確診需依賴血清學檢測:甲肝特異性標志物為抗-HAV IgM抗體陽性;戊肝則需檢測抗-HEV IgM抗體或HEV RNA。肝功能檢查中,戊肝患者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往往更為顯著。
5. 預后與預防
甲肝疫苗可提供長期免疫保護,治愈后通常無后遺癥;戊肝目前尚無廣泛接種的疫苗,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發展為慢性感染。妊娠晚期感染戊肝可能導致早產或死胎。
若出現持續黃疸、惡心嘔吐等癥狀,建議盡早就醫進行病原學檢測。日常需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食貝類或未煮熟的肉類,接觸疫區水源時應做好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