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缺損后不修復可能導致咀嚼功能下降、鄰牙傾斜移位、對頜牙伸長、顳下頜關節紊亂、牙槽骨萎縮等問題。
1、咀嚼效率降低:
缺失牙會導致咬合接觸面積減少,磨碎食物能力下降約30%-50%。長期單側咀嚼可能引發顳肌代償性肥大,增加顳下頜關節負荷。建議優先選擇種植修復或固定橋修復恢復咬合功能。
2、鄰牙移位傾斜:
缺牙區兩側牙齒會向空隙處傾斜移動,6個月內可能出現1-2mm位移。上頜磨牙缺失時,下頜磨牙會向缺隙方向伸長0.5-1mm。這種情況需采用正畸輔助修復或制作咬合墊。
3、咬合關系紊亂:
對頜牙過度伸長可能造成早接觸點,引發夜間磨牙癥。臨床數據顯示76%的長期缺牙患者會出現創傷性咬合。可通過調磨伸長牙或制作臨時義齒維持垂直距離。
4、關節功能異常:
后牙缺失者出現顳下頜關節彈響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3.2倍。單側咀嚼可能導致關節盤移位,表現為開口型偏斜。建議使用穩定型咬合板配合關節區熱敷。
5、骨量持續流失:
缺牙區牙槽骨每年吸收0.5-1mm高度,3年后骨寬度減少40%。骨質疏松患者吸收速度更快2-3倍。骨增量手術前需進行GBR引導骨再生或上頜竇提升。
日常需保持每日兩次巴氏刷牙,使用沖牙器清潔修復體鄰面。增加奶制品、深海魚類攝入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每周進行3次30分鐘快走促進頜骨血循環。修復后每6個月需進行專業潔治與咬合檢查,活動義齒佩戴者夜間需摘除浸泡在義齒清潔液中。出現修復體松動或黏膜壓痛時應及時調改,避免自行使用粘接劑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