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占位性病變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主要包括肝臟良性腫瘤、感染性病變、血管異常以及惡性腫瘤等。常見病因有肝囊腫、肝血管瘤、肝膿腫、肝炎性假瘤、原發性肝癌或轉移性肝癌。
肝囊腫屬于先天性發育異常,表現為肝臟內充滿液體的囊腔,多數無明顯癥狀,體積較大時可能壓迫周圍組織引起腹脹或隱痛。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由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通常生長緩慢且無需特殊處理,但直徑超過5厘米可能需介入治療。
感染性因素中,肝膿腫多由細菌或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患者常出現發熱、肝區疼痛及白細胞升高,需抗生素或穿刺引流治療。肝炎性假瘤屬于局部免疫反應性病變,影像學檢查易與惡性腫瘤混淆,確診需依賴病理活檢。
原發性肝癌多與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相關,早期可能無癥狀,進展期可出現消瘦、黃疸、腹水。轉移性肝癌常來源于結直腸、胃、肺等部位腫瘤的擴散,治療需結合原發腫瘤性質制定方案。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或MRI可初步判斷占位性質,最終確診需依靠病理學檢查。
體積較小且無癥狀的良性占位可定期觀察,惡性病變需根據分期選擇手術切除、射頻消融、靶向治療等方案。出現不明原因肝區不適或影像學異常時,建議盡早就醫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