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蜱蟲叮咬后皮膚會出現中心凹陷的紅色丘疹或硬結,周圍可能有充血性紅暈,部分患者會伴隨瘙癢或輕微疼痛。
1、典型叮咬特征:
蜱蟲叮咬后會在皮膚表面形成特征性“靶心樣”皮損,即中央叮咬點周圍環繞環形紅斑,這種表現多見于萊姆病早期。叮咬處可能殘留蜱蟲口器,觸摸時有明顯異物感。蜱蟲偏好附著在皮膚薄嫩部位,如耳后、腋窩、腹股溝等處,需重點檢查這些區域。
2、伴隨癥狀觀察:
若出現發熱、頭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樣癥狀,或叮咬部位出現進行性擴大的游走性紅斑,需警惕蜱媒傳染病可能。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關節腫痛、面神經麻痹等后期癥狀。兒童被叮咬后更易出現全身性反應,如持續高熱或皮疹擴散。
3、環境暴露史追溯:
發病前2-30天內有過草叢、灌木叢或樹林活動史是重要判斷依據。蜱蟲活躍季節春夏季的戶外活動后,需特別關注皮膚異常變化。接觸寵物或野生動物也可能間接感染,家養寵物外出后應檢查是否攜帶蜱蟲。
發現疑似蜱蟲叮咬應立即用尖頭鑷子貼近皮膚夾住蟲體垂直拔出,避免扭轉導致口器殘留。局部用碘伏消毒后觀察2-4周,記錄皮損變化情況。日常預防需穿淺色長袖衣褲,使用含避蚊胺的驅蟲劑,戶外活動后及時沐浴并全身檢查。若出現直徑超過5厘米的紅斑、持續發熱或神經系統癥狀,需盡快就醫進行血清學檢測和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