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陰側切通常在胎兒窘迫、產婦會陰條件差、需要加速分娩等情況下實施。主要有胎兒窘迫、會陰過緊或水腫、產程異常、器械助產、既往會陰手術史等因素。
1、胎兒窘迫
當胎心監(jiān)護顯示胎兒缺氧或胎心率異常時,需縮短第二產程。會陰側切能減少胎頭受壓時間,避免新生兒窒息。此時需配合胎心復測和新生兒復蘇準備,必要時聯(lián)合產鉗或胎頭吸引術。
2、會陰條件差
初產婦會陰體過緊或嚴重水腫時,自然撕裂風險較高。側切可控制切口方向,避免不規(guī)則撕裂傷及肛門括約肌。評估包括會陰彈性測試和水腫分級,通常選擇左側45度斜切。
3、產程異常
第二產程超過2小時或胎頭下降停滯時,側切可擴大產道空間。需排除頭盆不稱等因素,適用于宮縮乏力但胎位正常者。需監(jiān)測產婦生命體征和出血量,預防產后出血。
4、器械助產
實施產鉗或胎頭吸引術時,側切提供器械操作空間。需評估胎頭位置和骨盆徑線,避免器械滑脫。術后重點檢查宮頸和陰道壁完整性,預防軟組織損傷。
5、既往手術史
有會陰Ⅲ-Ⅳ度裂傷修補史者,側切可降低舊傷復發(fā)風險。需結合瘢痕評估和盆底肌功能檢測,選擇瘢痕對側切開。產后需加強會陰護理和盆底康復訓練。
實施會陰側切后需每日用碘伏消毒切口,采用側臥位減少傷口受壓。產后6周內避免提重物和劇烈運動,出現(xiàn)紅腫滲液需及時就醫(yī)。飲食宜補充優(yōu)質蛋白和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定期進行盆底肌鍛煉,預防壓力性尿失禁。哺乳期保持會陰清潔干燥,使用純棉透氣衛(wèi)生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