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患者需重點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誘發因素和癥狀管理。該病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風團和瘙癢,病程超過6周,主要與免疫異常、過敏原接觸、物理刺激等因素相關。
避免誘發因素是控制癥狀的關鍵。常見誘因包括食物過敏原如海鮮、堅果、藥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冷熱刺激或機械摩擦。建議記錄飲食日記,排查可疑致敏物。物理性蕁麻疹患者需減少日光暴曬或極端溫度接觸。
皮膚護理需選擇溫和清潔方式。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使用無皂基沐浴露。穿著純棉寬松衣物,避免化纖材質摩擦。急性發作期可冷敷緩解瘙癢,禁止抓撓以防繼發感染。
藥物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進行。常用抗組胺藥物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非索非那定,頑固性病例可能需要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自行調整藥量可能影響療效,突然停藥易導致復發。
心理調節對慢性病程管理尤為重要。長期瘙癢可能引發焦慮、睡眠障礙,可通過正念訓練、音樂療法緩解壓力。建議加入患者互助組織,分享疾病管理經驗。
環境控制需保持居住空間通風干燥。定期清洗床品,使用防螨寢具。室內濕度建議維持在50%左右,避免塵螨滋生。寵物毛發過敏者需限制動物接觸。
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血管性水腫、呼吸困難等表現時需立即就醫。部分患者可能合并甲狀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建議定期進行甲狀腺功能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