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后方的肉疙瘩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包括智齒冠周炎、牙齦增生或根尖周膿腫。治療方式需根據具體病因選擇,通常涉及局部清潔、藥物治療或手術干預。
智齒冠周炎是智齒萌出過程中常見的炎癥反應,可能與食物殘渣滯留或細菌感染有關。患者常伴隨牙齦紅腫、咀嚼疼痛癥狀。輕度炎癥可通過生理鹽水漱口緩解,中重度需配合使用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若反復發作或形成膿腫,建議口腔外科評估是否需拔除阻生智齒。
牙齦增生多與局部刺激或藥物因素相關,表現為牙齦組織柔軟膨隆。長期佩戴不合格義齒、苯妥英鈉類藥物使用均可能誘發。輕度增生可嘗試更換修復體或調整用藥,明顯影響咀嚼者需手術切除多余組織。術后需加強口腔衛生,避免使用刺激性漱口水。
根尖周膿腫通常由齲齒未及時治療發展而來,病灶區牙齦可見半球形隆起。急性期伴隨劇烈跳痛和牙齒松動,需通過根管治療清除感染源。膿腫成熟后可能需切開引流,配合頭孢克洛、奧硝唑等藥物控制炎癥擴散。
出現牙后肉疙瘩建議盡早就診口腔科,通過X光片明確病變性質。日常需使用軟毛牙刷清潔患處,避免辛辣食物刺激。若腫塊持續增大、表面潰爛或伴有發熱,需警惕腫瘤性病變可能,應及時進行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