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屬于需要高度重視的疾病,可能由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需及時就醫治療。主要表現有呼吸急促、發熱或體溫不升、口吐泡沫、拒奶等,嚴重時可導致呼吸衰竭或敗血癥。
1、細菌性肺炎
常見病原體包括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等,多因分娩時吸入污染羊水或產后接觸感染源導致。患兒可能出現面色發紺、肺部濕啰音,需通過血培養及痰液檢查確診。治療需靜脈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曲松,同時配合氧療支持。
2、病毒性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細胞病毒是主要致病原,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或飛沫感染。癥狀表現為喘息、三凹征,胸片可見斑片狀陰影。可選用利巴韋林霧化治療,重癥需使用免疫球蛋白。早產兒或低體重兒易發展為重癥。
3、衣原體肺炎
多由分娩時經產道感染沙眼衣原體,起病隱匿但病程遷延。特征性表現為陣發性單聲咳嗽,胸片顯示間質性改變。首選阿奇霉素口服治療,療程需持續數周。未及時干預可能影響肺發育。
4、吸入性肺炎
因吞咽協調障礙導致乳汁或胃內容物吸入,繼發化學性炎癥和細菌感染。常見于早產兒或顱腦損傷患兒,需禁食并給予支氣管肺泡灌洗。預防重點在于喂養體位管理和奶量控制。
5、真菌性肺炎
多見于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免疫缺陷新生兒,白色念珠菌最常見。表現為對抗生素無效的持續發熱,痰液粘稠。兩性霉素B是主要治療藥物,需警惕肝腎毒性。早產兒死亡率較高。
家長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交叉感染。喂養時采取半臥位,少量多次喂哺。密切觀察呼吸頻率、膚色及反應力,發現異常立即就醫。出院后定期隨訪肺功能,按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母乳喂養有助于增強免疫力,母親需注意乳頭清潔。接觸患兒前后嚴格洗手,避免攜帶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