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軟骨損傷通常由關節退變、運動創傷、炎癥反應、代謝異常和先天發育不良等因素引起。損傷后可通過藥物鎮痛、物理治療、關節腔注射、軟骨修復手術和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關節退變是膝蓋軟骨損傷最常見的原因,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逐漸磨損變薄,彈性下降。這種情況多伴隨關節僵硬和晨起疼痛,建議控制體重并減少爬樓梯等負重活動。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可作為營養補充劑支持軟骨代謝。
運動創傷導致的急性軟骨損傷多見于青少年和運動員,劇烈運動時關節扭轉或撞擊容易造成軟骨剝脫。損傷后可能出現關節交鎖和腫脹,急性期需制動休息,慢性期可通過關節鏡進行微骨折術或軟骨移植。
炎癥反應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侵蝕軟骨組織,滑膜增生釋放炎性介質破壞軟骨基質。這類損傷常表現為對稱性關節腫痛和晨僵超過1小時,需使用抗風濕藥物控制原發病,配合冷敷緩解癥狀。
代謝異常如痛風性關節炎,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軟骨表面引發化學性損傷。典型癥狀為夜間突發劇痛和局部皮膚發亮,秋水仙堿和非甾體抗炎藥能緩解急性發作,長期需通過降尿酸治療預防復發。
先天發育不良如髕骨軌跡異常會導致軟骨局部壓力過大,早期表現為上下樓梯時膝蓋發軟,后期可能出現持續性疼痛。青少年可通過股四頭肌強化訓練改善,嚴重畸形需行截骨矯形手術。
體重超標者每減輕1公斤體重,膝關節負荷可減少4公斤。水中運動和騎自行車是保護軟骨的理想鍛煉方式,游泳時水的浮力能減少關節壓力,自行車坐墊可分擔體重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