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腹瀉伴隨腹痛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誘因包括急性胃腸炎、腸易激綜合征、食物不耐受等。這類癥狀通常與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或感染相關,多數情況下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改善,但需警惕脫水或嚴重感染等并發癥。
急性胃腸炎是常見病因,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患者除腹瀉腹痛外,可能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是常見病原體,細菌性感染則以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為主。輕度感染可通過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嚴重者需抗生素治療。
腸易激綜合征屬于功能性腸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與排便習慣改變。發病與腸道敏感度增高、精神壓力等因素相關。低FODMAP飲食可減輕癥狀,必要時使用解痙藥調節腸道功能。
乳糖不耐受等食物不耐受反應也會引發類似癥狀。這類患者缺乏特定消化酶,進食相關食物后出現腹脹腹瀉。通過飲食日記排查過敏原,避免攝入乳制品等誘發食物能有效控制癥狀。
少數情況需考慮炎癥性腸病等慢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除腹瀉外,常出現血便、體重下降等表現。這類疾病需腸鏡檢查確診,治療包括免疫調節劑和生物制劑。
癥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血便、高熱等表現時,應及時就醫排查嚴重病因。兒童、老年人及孕婦出現持續腹瀉更需警惕脫水風險,必要時進行靜脈補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