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低燒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伴隨鼻病毒、冠狀病毒等病原體入侵。體溫在37.3℃至38℃之間的低熱狀態,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上呼吸道黏膜炎癥反應、免疫系統激活釋放致熱原、合并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是感冒低燒的核心誘因。鼻病毒、腺病毒等通過飛沫傳播侵入呼吸道,刺激機體產生炎癥介質如前列腺素E2,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患者可能出現咽癢、鼻塞等卡他癥狀,病程具有自限性,一般5-7天可自行緩解。
免疫應答過程會產生內源性致熱原。當病毒顆粒突破黏膜屏障后,巨噬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1和腫瘤壞死因子,這些細胞因子通過血腦屏障影響下丘腦體溫調定點。此時建議保持每日2000毫升飲水,有助于加速代謝產物排出。
繼發細菌感染可能延長發熱時間。當出現黃膿涕、咳黃痰時,提示可能存在鏈球菌或肺炎球菌合并感染。血常規檢查若顯示中性粒細胞升高,需考慮使用阿莫西林、頭孢呋辛等抗生素治療。
環境溫度驟變可加重癥狀。秋冬季節冷空氣刺激會導致呼吸道纖毛運動減弱,使病毒更易定植。保持室內濕度在50%-60%,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能減輕黏膜水腫。
持續低燒超過3天或體溫超過38.5℃應及時就醫。需排除流感、支原體肺炎等疾病,兒童患者要警惕中耳炎等并發癥。測量體溫建議采用腋下測溫法,避免劇烈運動后立即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