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拉肚子可能由飲食不當、食物過敏、腸道菌群失衡、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等原因引起。
1、飲食因素:
攝入生冷、辛辣或變質食物會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蠕動加快。高果糖、山梨醇等成分的飲料可能引發滲透性腹瀉。乳糖不耐受人群飲用牛奶后因缺乏乳糖酶分解,易出現腹脹伴水樣便。
2、過敏反應:
雞蛋、海鮮等特定食物中的蛋白質可能觸發免疫應答,引發組胺釋放。這種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常伴隨皮膚瘙癢或蕁麻疹,腸黏膜水腫會導致排便次數增加。
3、菌群失調:
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條件致病菌過度增殖產生毒素。艱難梭菌感染時典型表現為水瀉伴假膜,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可輔助重建菌群。
4、腸易激綜合征:
與內臟高敏感性及腦腸軸調節異常有關,精神緊張可能加重癥狀。患者常見腹痛后排便、糞便性狀改變,但無器質性病變。低FODMAP飲食能減少產氣發酵。
5、器質性疾病:
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自身免疫性腸病,通常表現為黏液膿血便伴里急后重。結腸鏡檢查可見連續性黏膜糜爛,需使用美沙拉嗪或免疫抑制劑控制炎癥。
建議記錄飲食日志排查誘因,避免高脂高纖維食物刺激。急性期可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適量補充鋅制劑促進腸黏膜修復。持續兩周以上的慢性腹瀉或伴隨體重下降需進行糞便鈣衛蛋白檢測及結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