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藥物的治療效果一般從兩方面反映出來。一是自我感覺癥狀是否減輕或消失,二是通過儀器檢查或化驗的方法來判斷。如痢疾病人服用氯霉素或氟嗪酸等抗菌消炎藥后,腹痛、腹瀉、發燒、惡心的癥狀減輕或消失,大便中的紅、白粘液減少或消失說明藥效良好,要繼續使用。同時還要化驗大便,看看膿細胞是否減少,最后還要看在糞便中的痢疾桿菌是否也消失了。口服藥物需經胃腸道吸收后才會發揮作用,一般需0.5—1小時。注射藥物發揮作用快,一般10—15分鐘即可。硝酸甘油類藥物治療心絞痛,鼻吸入或舌下含化,會立即發揮效果。另外,對藥物有效與否的判斷,還要結合具體病情。如感冒發燒,服用退熱藥會很快降下來。而癲癇病,常常是服1—2個月的藥,仍不能完全控制癥狀,但這并不能說明藥物無效,更不能據此隨便停藥、換藥。
藥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正常劑量下,伴隨藥物的治療作用而發生的有害反應。如阿托品可治療腸痙攣引起的劇烈腹痛,但同時又可引起口干、視力模糊、眼壓升高等副作用。毒性反應是藥物引起身體功能和組織結構的病理改變,常由用藥量過大引起。后遺反應是停藥后出現的反應,如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一旦停藥,由于腎上腺皮質萎縮,數周內難以恢復,而出現功能低下現象。特異質反應是指少數人出現的與藥理作用完全無關的反應,主要由體內缺乏某種酶引起。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可使病人及胎兒發生畸形或癌癥,這一點要進行長時間的自我監測。成癮是長期服藥而產生依賴性,一旦停用便發生戒斷反應。
要了解藥物的上述反應,必須從開始服藥至停藥后的一段時間內進行細致的自我觀察。一旦出現與疾病無關的癥狀,應及時與經治醫生說明,進行必要的處理,以免給身體帶來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