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炎和肛周膿腫是兩種不同的肛周疾病,主要區別在于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肛周炎通常表現為肛周皮膚或黏膜的炎癥反應,而肛周膿腫則是局部化膿性感染形成的膿腔。兩者可能由細菌感染、局部衛生不良、免疫力下降、肛竇炎擴散、肛裂繼發感染等因素引起。
1、病變性質
肛周炎屬于非化膿性炎癥,病變局限于肛周皮膚或黏膜層,表現為紅腫、灼痛或瘙癢。肛周膿腫則是感染擴散至皮下或更深組織,形成充滿膿液的腔隙,伴隨劇烈跳痛和發熱等全身癥狀。肛周炎可能發展為肛周膿腫,但并非所有肛周炎都會進展為膿腫。
2、臨床表現
肛周炎患者通常主訴肛周持續性隱痛或排便時灼熱感,可見皮膚潮紅或濕疹樣改變。肛周膿腫則表現為局部隆起腫塊,觸痛明顯,可能有波動感,嚴重時出現寒戰高熱。肛周膿腫破潰后可能形成肛瘺,而單純肛周炎極少導致此類并發癥。
3、治療方法
肛周炎多采用保守治療,包括高錳酸鉀坐浴、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或紅霉素軟膏等抗生素藥膏。肛周膿腫通常需要手術切開引流,配合頭孢克肟、甲硝唑等口服抗生素。復雜性肛周膿腫可能需行肛瘺切除術,而肛周炎無須手術干預。
4、病理機制
肛周炎多由糞便污染、過度擦拭等物理化學刺激引發,病原體以表皮葡萄球菌為主。肛周膿腫常源于肛腺感染,病原體多為大腸埃希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患者更易發展為肛周膿腫。
5、預后轉歸
肛周炎經規范護理后一般3-5天可緩解,復發概率較低。肛周膿腫即使引流后仍有較高復發風險,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敗血癥。兩者均需保持肛周清潔干燥,避免久坐和辛辣飲食,膿腫患者術后需定期換藥復查。
建議肛周不適患者及時就診明確診斷,肛周炎患者可嘗試溫水坐浴和局部用藥,若出現腫塊或發熱應立即就醫。日常需注意飲食清淡,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預防便秘,避免用力擦拭肛周。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風險。肛周膿腫術后患者應遵醫囑規范換藥,觀察傷口愈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