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直腸測壓是一種用于評估肛門直腸功能的無創檢查方法,主要通過測量肛門括約肌壓力、直腸感覺及協調性等指標,輔助診斷便秘、大便失禁等功能性腸病。
1、檢查原理
肛門直腸測壓利用壓力傳感器或氣囊導管記錄肛門直腸區域的壓力變化。檢查時會將帶有傳感器的細軟管經肛門插入直腸,通過注水或注氣方式測量靜息壓、收縮壓、直腸肛門抑制反射等參數。這些數據可反映肛門內外括約肌功能狀態及直腸敏感性。
2、適應病癥
該檢查適用于慢性便秘、大便失禁、肛門疼痛、先天性巨結腸等疾病評估。對于排便困難患者,能鑒別出口梗阻型便秘與慢傳輸型便秘;對失禁患者可判斷括約肌損傷程度;在兒童中常用于篩查先天性巨結腸癥。
3、檢查流程
檢查前需排空直腸,采取左側臥位。醫生將測壓導管置入直腸后,會要求患者配合完成靜息、收縮肛門、模擬排便等動作。全程約20-30分鐘,過程中可能產生輕微腹脹感但通常無劇痛。部分設備可同步進行球囊逼出試驗評估排便協調性。
4、結果解讀
異常結果包括括約肌靜息壓降低提示失禁風險,收縮壓不足可能與神經損傷有關,直腸感覺閾值升高常見于功能性便秘。直腸肛門抑制反射缺失是先天性巨結腸的特征性表現。需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5、注意事項
檢查前3天停用影響胃腸動力藥物,檢查當日可正常進食。嚴重肛裂、直腸狹窄者需謹慎操作。檢查后可能出現短暫肛門不適,保持會陰清潔即可。孕婦、凝血功能障礙者需提前評估風險。
肛門直腸測壓作為功能性腸病的重要診斷工具,能提供客觀的生理學參數。檢查后應保持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提肛運動有助于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若出現持續異常結果,建議結合排糞造影、結腸傳輸試驗等進一步檢查,由消化科或肛腸外科醫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