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長期過量飲酒導致的肝臟炎癥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肝區不適、食欲減退、黃疸等癥狀。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能由長期酗酒、營養不良、代謝異常、氧化應激、腸道菌群紊亂等原因引起。
1、長期酗酒
酒精及其代謝產物可直接損傷肝細胞,干擾脂肪代謝,導致肝細胞內脂肪堆積。患者可能出現右上腹隱痛、乏力等非特異性癥狀。戒酒是治療基礎,需逐步減少飲酒量直至完全停止,避免突然戒斷引發戒斷綜合征。
2、營養不良
長期飲酒者常伴隨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攝入不足,影響肝臟修復能力。典型表現為體重下降、肌肉萎縮,可能伴隨舌炎或周圍神經病變。治療需加強營養支持,補充優質蛋白和B族維生素,但需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肝臟負擔。
3、代謝異常
酒精代謝會改變肝臟糖脂代謝途徑,導致胰島素抵抗和游離脂肪酸增多。患者可能出現血糖波動、血脂升高等表現。建議通過低升糖指數飲食和適量運動改善代謝,嚴重者需藥物干預。
4、氧化應激
酒精代謝過程產生大量自由基,超過肝臟抗氧化能力時會引發細胞損傷。臨床可見肝酶持續升高,部分患者出現蜘蛛痣或肝掌。治療可遵醫囑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劑,同時補充維生素E等抗氧化營養素。
5、腸道菌群紊亂
酒精會破壞腸道屏障功能,導致內毒素入血激活肝臟炎癥反應。常見癥狀包括腹脹、腹瀉等消化道不適。可嘗試補充益生菌調節菌群,嚴重者需用腸道不吸收抗生素控制細菌過度增殖。
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應建立戒酒計劃并嚴格執行低脂高蛋白飲食,每日蛋白質攝入應達到每公斤體重1.2-1.5克。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避免油炸食品。適宜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定期監測肝功能、超聲等檢查,若出現腹水、意識改變等嚴重癥狀需立即就醫。合并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2克。所有治療應在消化內科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服用保肝藥物掩蓋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