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壞疽是指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導致周圍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進而引發的組織缺血壞死和感染。糖尿病壞疽多發生于下肢遠端,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發黑、潰爛、疼痛或感覺異常,嚴重時可導致截肢。糖尿病壞疽的發生與高血糖、血管硬化、感染等因素有關,需及時就醫干預。
1. 高血糖損害
長期高血糖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和神經纖維,導致微循環障礙和感覺減退。高血糖環境還會抑制白細胞功能,降低機體抗感染能力。患者可能出現足部麻木、溫度覺減退等癥狀,輕微外傷不易察覺,容易發展為慢性潰瘍。
2. 血管病變
糖尿病引起的動脈硬化可造成下肢供血不足,組織缺氧壞死。血管壁增厚和斑塊形成會進一步加重缺血,表現為患肢皮膚蒼白、發涼、間歇性跛行。血管造影檢查可發現腘動脈、脛后動脈等部位狹窄或閉塞。
3. 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導致保護性感覺喪失,患者對壓力、摩擦和溫度變化不敏感。足部受力異常可形成胼胝和潰瘍,且因痛覺遲鈍未能及時處理。自主神經病變還會引起汗腺功能障礙,皮膚干燥皸裂更易感染。
4. 細菌感染
缺血缺氧的組織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常見病原體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厭氧菌。感染可加速組織壞死,產生惡臭分泌物,嚴重時引發膿毒血癥。臨床可見患處紅腫熱痛、膿液滲出伴發熱等全身癥狀。
5. 傷口難愈
高血糖環境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加上局部血液循環差,導致傷口愈合延遲。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分界不清,可能形成竇道或深部擴散。若不及時清創和血運重建,壞疽范圍會不斷擴大。
糖尿病患者需每日檢查足部皮膚,選擇寬松透氣的鞋襪,避免赤足行走。保持足部清潔干燥,定期修剪趾甲但不要過短??刂蒲窃谀繕朔秶鷥?,戒煙以改善血液循環。發現皮膚破損、顏色改變或異常分泌物時立即就醫,早期治療可降低截肢風險。營養方面需保證優質蛋白攝入,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鋅以促進傷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