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不通暢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運動量、建立規律排便習慣、藥物輔助治療等方式改善。大便不通暢通常由膳食纖維攝入不足、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排便反射抑制、腸道結構異常等原因引起。
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是常見誘因,缺乏全谷物、蔬菜水果等食物會導致糞便體積減小。建議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燕麥、火龍果、西梅等食物富含可溶性纖維,能軟化糞便。腸道蠕動功能減弱與久坐不動相關,腹肌無力會影響排便動力。每天進行30分鐘快走或腹部按摩可促進腸蠕動。
排便反射抑制多見于習慣性憋便人群,直腸敏感性降低會導致糞便滯留。固定晨起后或餐后2小時內如廁,利用胃結腸反射原理培養排便規律。腸道結構異常包括痔瘡、腸梗阻等器質性問題,可能伴隨腹痛、便血等癥狀。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滲透性瀉藥可短期使用。
頑固性便秘超過兩周或出現體重下降、貧血等癥狀時,需進行腸鏡檢查排除腫瘤風險。老年患者長期便秘可能誘發糞石性腸梗阻,必要時需采用灌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