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內陷多數情況下無需特殊治療。鼓膜內陷的處理方式主要取決于是否伴隨聽力下降、耳悶脹感或反復感染等癥狀,通常可通過觀察隨訪、咽鼓管功能訓練、藥物治療等方式干預。
生理性鼓膜內陷可能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氣壓變化等因素有關。乘坐飛機或潛水時快速升降可能導致短暫性鼓膜內陷,通常通過咀嚼、打哈欠等動作可自行恢復。兒童腺樣體肥大也可能壓迫咽鼓管開口,表現為單側耳朵悶脹感,這種情況需結合鼻咽部檢查評估。
病理性鼓膜內陷可能與慢性中耳炎、鼻竇炎等疾病相關,通常表現為持續性耳悶、耳鳴或傳導性聽力下降。急性發作期可選用桉檸蒎腸溶軟膠囊促進黏液排出,配合布地奈德鼻噴霧劑控制鼻腔炎癥。嚴重病例可能出現鼓室積液,需進行鼓膜穿刺或置管手術。
長期未緩解的鼓膜內陷可能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造成聽骨鏈固定。建議定期進行純音測聽和聲導抗檢查,若平均氣骨導差超過30分貝或鼓室圖持續呈B型曲線,需考慮鼓室成形術等外科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