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囊墜痛在中醫稱為陰囊墜脹,可通過中藥內服、針灸、推拿、外治法、生活調護等方式治療。陰囊墜痛多與肝經濕熱、氣滯血瘀、腎氣不足等因素有關,需結合具體證型辨證施治。
1、中藥內服
肝經濕熱證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含龍膽草、黃芩、梔子等清熱利濕藥物。氣滯血瘀證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含柴胡、香附、蒲黃等行氣活血藥材。腎氣不足者多用金匱腎氣丸,含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等補腎藥物。中藥需由中醫師根據舌脈辨證開具,避免自行用藥。
2、針灸療法
常取關元、三陰交、太沖等穴位,采用瀉法或補法調節肝腎功能。急性期可配合刺絡放血緩解局部瘀滯,慢性虛證多用溫針灸或艾灸命門、腎俞等穴。針灸需由專業醫師操作,每周治療2-3次,10次為一療程。
3、推拿治療
通過揉按腹股溝區、點按肝俞腎俞等背俞穴疏通經絡。配合提托手法改善精索靜脈回流,每日可自行輕柔按摩陰囊周圍。推拿力度需輕柔,避免暴力擠壓睪丸組織。
4、外治法
濕熱證可用黃柏、苦參煎湯熏洗,寒證可用小茴香、肉桂研末調敷。市售中藥貼敷劑需避開皮膚破損處,出現過敏應立即停用。配合提睪帶托高陰囊有助于緩解墜脹感。
5、生活調護
避免久坐久站,每1-2小時活動改善盆腔循環。忌食辛辣油膩,濕熱證宜食薏苡仁、冬瓜等利濕食材。保持適度運動如八段錦、提肛鍛煉,避免緊身褲壓迫。調節情緒疏解肝郁,保證充足睡眠。
中醫治療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及性生活。若出現陰囊腫大、發熱或持續疼痛需排除睪丸扭轉、附睪炎等急癥。建議記錄疼痛發作規律供醫師參考,治療1-2周未緩解需復查調整方案。日常可練習腹式呼吸改善盆腔壓力,溫水坐浴每日15分鐘輔助緩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