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皮炎建議掛皮膚科,可能與精神因素、皮膚屏障功能受損、遺傳因素、局部刺激、免疫異常等原因有關。
1、皮膚科
神經性皮炎屬于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皮膚科醫生可通過皮損特征診斷。典型表現為陣發性劇癢、皮膚苔蘚樣變,好發于頸后、肘窩等摩擦部位。醫生可能開具糠酸莫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軟膏等外用藥物,嚴重時口服氯雷他定片。避免搔抓是治療關鍵,患者需剪短指甲,夜間可戴棉質手套。
2、精神心理科
長期焦慮抑郁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若伴隨失眠、情緒障礙等癥狀可聯合就診。認知行為療法有助于緩解精神誘因,醫生可能評估是否需聯合帕羅西汀等抗焦慮藥物。患者可通過正念訓練減輕壓力反應,建立規律作息對改善癥狀有幫助。
3、變態反應科
部分患者存在特應性體質,需排查接觸性過敏原。斑貼試驗可檢測對鎳、香料等物質的敏感性,避免接觸過敏原能減少復發。合并過敏性鼻炎或哮喘時,醫生可能建議檢測血清IgE水平,必要時進行脫敏治療。
4、中醫科
中醫認為血虛風燥型可選用當歸飲子加減,肝郁化火型適用丹梔逍遙散。外治可用三黃洗劑濕敷,針灸選取曲池、血海等穴位。需注意部分中草藥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使用前應做皮膚測試。
5、全科醫學
基層醫療機構可進行初步診療,對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更便利。全科醫生能協調多科會診,指導日常皮膚護理方法。建議建立長期隨訪計劃,監測可能并發的皮膚感染或藥物不良反應。
神經性皮炎患者應穿著純棉寬松衣物,洗澡水溫不超過40攝氏度,沐浴后及時涂抹無刺激保濕霜。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有助于皮膚修復。保持環境濕度在50%至60%,避免過度使用消毒劑清潔劑。記錄瘙癢發作時間與誘因,有助于醫生調整治療方案。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滲液結痂時須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