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腸梗阻可通過胃腸減壓、藥物治療、營養支持、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麻痹性腸梗阻通常由術后并發癥、電解質紊亂、腹腔感染、神經系統疾病、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胃腸減壓:
通過鼻胃管或腸梗阻導管進行持續負壓吸引,減少胃腸道積氣積液。該方法能降低腸腔內壓力,改善腸壁血液循環。需配合禁食禁水,每日記錄引流液性狀和量。護理時注意保持管道通暢,避免打折或脫出。
2、藥物治療:
新斯的明能增強腸道蠕動,紅霉素具有促胃腸動力作用,阿托品可解除平滑肌痙攣。麻痹性腸梗阻可能與低鉀血癥、腹膜炎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脹、嘔吐等癥狀。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感染病例需聯用抗生素。
3、營養支持:
腸外營養提供熱量和氨基酸,維持負氮平衡。選擇中長鏈脂肪乳劑、復方氨基酸注射液、葡萄糖電解質溶液。逐步過渡至腸內營養時,采用短肽型或整蛋白型制劑。監測血清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等營養指標。
4、物理治療:
腹部熱敷促進腸蠕動恢復,紅外線照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順時針按摩臍周配合體位變換,每2小時翻身一次。針灸足三里、上巨虛等穴位,采用電針刺激效果更佳。早期床上活動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5、手術治療:
腸造口術減輕遠端腸管壓力,腸粘連松解術解除機械性梗阻因素。適用于保守治療無效、疑有腸壞死病例。術后需加強切口護理,觀察腸鳴音恢復情況。預防性使用抗粘連材料減少復發風險。
飲食從流質過渡到低渣飲食,選擇米湯、藕粉、蒸蛋等易消化食物。恢復期適當散步促進腸功能康復,避免立即攝入高纖維食物。監測排便次數和腹部體征變化,出現持續腹痛或發熱需及時復診。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神經系統功能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