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術后重建手術主要通過皮瓣移植、骨組織修復、顯微外科技術、口腔功能重建和美學修復五種方式恢復患者外觀與功能。
1、皮瓣移植:
常用游離皮瓣或帶蒂皮瓣修復軟組織缺損,如前臂橈側皮瓣、股前外側皮瓣等。手術中將皮瓣血管與頸部血管吻合,確保血供。皮瓣選擇需考慮缺損大小、位置及供區功能影響,術后需密切觀察皮瓣存活情況。
2、骨組織修復:
下頜骨缺損常采用腓骨瓣、髂骨瓣移植,通過塑形鈦板固定恢復頜骨連續性。上頜骨缺損可使用顳肌筋膜瓣聯合鈦網支撐。骨瓣需攜帶滋養血管,術中精確塑形以匹配咬合關系,術后需影像學評估骨愈合。
3、顯微外科技術:
采用手術顯微鏡完成血管神經吻合,血管吻合精度達0.3-0.8毫米。重點修復舌下神經、面神經分支等,恢復舌體運動與面部表情。技術難點在于辨別受區血管神經走向,術后需抗凝治療預防血栓。
4、口腔功能重建:
通過舌體再造、軟腭成形等恢復吞咽與語言功能。舌缺損超過1/2時需折疊皮瓣塑形舌尖,軟腭缺損采用咽后壁瓣修復。術后需語言訓練改善發音清晰度,配合吞咽造影評估功能恢復。
5、美學修復:
結合3D打印技術預制修復模型,精確恢復面部對稱性。鼻唇溝、口角等細節采用局部皮瓣調整,必要時配合文飾技術改善唇色。二期手術可進行瘢痕修整或脂肪移植優化輪廓。
術后康復期需保持口腔清潔,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預防感染;飲食從流質逐步過渡至軟食,避免過硬食物損傷修復區;定期進行張口訓練防止顳下頜關節僵硬;戒煙戒酒降低復發風險;修復后牙齒缺失患者建議6個月后行種植牙修復。功能鍛煉應持續6-12個月,配合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咽與發音訓練,每年需進行口腔鏡檢與影像學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