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炎可能由腸道菌群失衡、飲食刺激、免疫功能異常、感染性因素、遺傳易感性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益生菌、藥物治療、控制原發病、定期復查等方式干預。
1、菌群紊亂:
腸道內雙歧桿菌等有益菌減少,致病菌過度繁殖破壞腸黏膜屏障。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高脂飲食會加劇失衡,表現為腹脹、排便不規律。每日攝入200ml無糖酸奶或含低聚果糖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微生態。
2、飲食刺激:
辛辣食物、酒精或冷飲直接刺激腸黏膜引發充血水腫??Х纫蚝腿斯ぬ鹞秳┛赡芗又啬c易激癥狀。發作期選擇米粥、蒸南瓜等低渣飲食,避免洋蔥、豆類等產氣食物。
3、免疫異常:
Th17/Treg細胞比例失調導致腸道持續低度炎癥,常見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赡馨殡S關節疼痛或口腔潰瘍。通過檢測鈣衛蛋白、IL-23等指標評估活動度,必要時使用白芍總苷調節免疫。
4、感染因素:
沙門氏菌或艱難梭菌感染未徹底清除轉為慢性,與抗生素濫用相關。典型癥狀包括黏液便、里急后重。糞菌移植對難治性病例有效,急性期可選用蒙脫石散聯合酪酸梭菌活菌。
5、遺傳傾向:
NOD2基因突變者更易發展為克羅恩病,表現為節段性腸壁增厚。一級親屬患病風險增加3-5倍。定期腸鏡檢查監測病變,生物制劑如阿達木單抗可用于中重度活動期。
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每周進行3次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低強度運動。記錄每日排便情況及誘發因素,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病程超過3個月或出現體重下降、血便時需消化科??圃u估,排除潰瘍性結腸炎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