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攜帶者可能由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途徑感染,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持續發熱、體重下降、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1、傳播途徑:
艾滋病毒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及母嬰垂直傳播三種途徑感染。無保護性行為、共用注射器、不規范輸血或器官移植等行為均屬高危暴露。病毒通過黏膜破損或血液循環進入人體后,需經歷2-4周窗口期才能在檢測中顯現。
2、免疫損傷:
病毒特異性攻擊CD4+T淋巴細胞,導致免疫功能進行性衰退。攜帶者CD4細胞計數通常維持在200-500個/μL,可能出現反復口腔潰瘍、帶狀皰疹等機會性感染。當CD4低于200個/μL時,可能發展為艾滋病期。
3、皮膚表現:
約90%攜帶者會出現皮膚黏膜病變,包括脂溢性皮炎、銀屑病樣皮疹、頑固性瘙癢癥。特征性表現為口腔毛狀白斑,多出現于舌側緣。卡波西肉瘤的紫紅色結節是艾滋病期典型皮損。
4、全身癥狀:
持續性發熱超過一個月、夜間盜汗、腹瀉超過四周屬于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患者可能出現進行性體重下降,半年內體重減輕超過原體重的10%。全身多處淋巴結腫大,直徑多超過1厘米。
5、神經系統:
30%-70%攜帶者會出現HIV相關神經認知障礙,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下降。晚期可能發生空泡性脊髓病,出現步態不穩、排尿障礙。巨細胞病毒性腦炎可導致視力模糊、意識障礙。
艾滋病毒攜帶者需保證每日攝入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適量補充維生素A、B族。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嚴格遵醫囑服用替諾福韋、拉米夫定、多替拉韋等抗病毒藥物,定期監測CD4細胞計數和病毒載量。避免生食、未消毒乳制品,接觸寵物后需徹底洗手。出現持續發熱或認知功能下降時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