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上腺鈣化灶是腎上腺組織內出現的鈣鹽沉積現象,多數為良性病變,通常由既往感染、出血或代謝異常等因素引起。腎上腺鈣化灶本身可能無明顯癥狀,但需警惕潛在的內分泌功能異常或腫瘤性病變。
腎上腺鈣化灶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陳舊性腎上腺出血后機化鈣化、結核等感染性病變愈合后的鈣鹽沉積、先天性代謝異常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腎上腺皮質或髓質腫瘤的退行性改變、特發性鈣化無明確病因。部分患者可能伴隨高血壓、低鉀血癥、向心性肥胖等內分泌紊亂癥狀。
影像學檢查是確診的主要手段。B超可發現高回聲灶,CT能清晰顯示鈣化位置與范圍,MRI有助于鑒別是否合并活動性病變。若鈣化灶直徑超過3厘米或伴隨激素分泌異常,需進一步進行內分泌功能評估如血皮質醇、醛固酮、兒茶酚胺檢測。
無癥狀的小鈣化灶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建議每6-12個月復查影像學。若存在激素分泌異常,可考慮使用螺內酯、米托坦等藥物調節內分泌功能。合并嗜鉻細胞瘤或功能性腺瘤時,可能需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
需特別注意:突發腰痛伴鈣化灶增大需排除腎上腺危象;妊娠期發現鈣化灶應監測血壓;兒童患者需排查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癥。建議內分泌科定期隨訪,避免自行服用影響腎上腺功能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