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梗阻患者需重點關注飲食管理、癥狀監測和及時就醫。小腸梗阻是腸道內容物通過障礙的急癥,處理不當可能引發腸穿孔、腹膜炎等嚴重并發癥。
飲食管理需嚴格遵循醫囑。急性期需完全禁食禁水,通過靜脈輸液維持營養。恢復期可從清流質飲食逐步過渡,選擇米湯、過濾菜湯等無渣食物,避免牛奶、豆漿等產氣飲品。2-3天后嘗試半流質飲食,如稀粥、爛面條,仍需回避高纖維食物。
癥狀監測要記錄嘔吐頻率、腹脹程度和排氣排便情況。腹痛加劇、持續嘔吐或發熱提示病情惡化,可能發生腸絞窄。每日測量腹圍并記錄,腹圍增加超過2厘米需警惕。觀察尿量變化,尿量減少可能提示脫水或感染性休克。
體位選擇建議采取半臥位。該體位能減輕腹脹對膈肌壓迫,改善呼吸功能。每2小時翻身一次,預防壓瘡。避免劇烈翻身或突然坐起,防止腸管扭轉加重梗阻。
藥物使用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解痙藥如山莨菪堿可緩解腸痙攣,但青光眼患者禁用。胃腸減壓期間需使用奧美拉唑等抑酸劑預防應激性潰瘍。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適用于合并感染的情況,使用前需明確過敏史。
康復期要建立規律排便習慣。每日順時針按摩腹部10分鐘促進腸蠕動,按摩前清潔雙手并保持溫暖。逐步增加活動量,從床邊站立過渡到短距離行走。術后患者需使用腹帶保護切口,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
出現以下情況需立即就醫:嘔吐物呈糞臭味、腹痛從陣發性轉為持續性、意識模糊或血壓下降。老年患者和兒童病情變化快,癥狀可能不典型,需提高警惕。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者復發風險較高,建議每3個月復查腹部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