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壞死可通過保守治療、壞死段切除吻合術、腸造口術等方式干預。腸壞死通常由腸系膜血管栓塞、腸扭轉、腸套疊、腸道感染、創傷性損傷等因素引起。
1、血管栓塞: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是常見病因,可能與房顫、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血便等癥狀。早期可嘗試抗凝治療如肝素、華法林、利伐沙班,嚴重缺血需行血管取栓術。
2、機械性梗阻:
腸扭轉或腸套疊可能導致絞窄性腸壞死,多與腸道解剖異常、腫瘤壓迫有關,典型癥狀為嘔吐、腹脹及腹膜刺激征。部分病例可通過腸鏡復位,進展期需緊急行腸切除手術。
3、感染性因素: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常見于嬰幼兒,與細菌感染、早產相關,表現為發熱、血性腹瀉。輕癥采用禁食、抗生素如萬古霉素、美羅培南、甲硝唑,全層壞死需切除病變腸段。
4、創傷處理:
腹部外傷致腸管血運中斷時,24小時內未恢復需手術探查。部分挫傷可觀察,明確壞死則行腸吻合術或臨時造瘺,術后需監測吻合口漏。
5、全身性疾病:
血管炎、休克等全身性疾病繼發腸缺血時,應先糾正原發病。局部壞死范圍小可保守治療,大范圍壞死需切除,合并膿毒血癥者行損傷控制性手術。
術后需逐步恢復腸內營養,從短肽制劑過渡至低渣飲食,避免高脂高纖維食物。康復期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和床邊活動,監測排便情況。保守治療期間嚴格禁食胃腸減壓,每4小時評估腹部體征,血清乳酸水平>4mmol/L或持續腹痛需考慮手術干預。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強化血糖控制,使用質子泵抑制劑預防應激性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