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贅是皮膚表面常見的良性軟組織增生,外觀通常表現為膚色或淺褐色的柔軟小突起,直徑多在1-5毫米之間。
1、形態特征:
皮贅多呈球形或蒂狀,基底較窄,與皮膚連接處形成細小的蒂部。表面光滑,少數可能出現褶皺,質地柔軟如海綿,受壓時可暫時變形。好發于頸部、腋窩、腹股溝等皮膚摩擦部位,中老年人群更常見。
2、顏色質地:
初期多為正常膚色,隨病程發展可能逐漸變為淺褐色。皮贅內部由疏松結締組織和脂肪細胞構成,無毛發和汗腺分布。與周圍皮膚界限清晰,生長緩慢,極少出現破潰或滲出。
3、數量分布:
可單發或多發,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妊娠期女性因激素變化可能出現暫時性增多,肥胖人群因皮膚摩擦更易多發。多發時常見數十個呈"葡萄串"樣排列,但彼此不融合。
4、鑒別特征:
與扁平疣的區別在于后者表面粗糙且質地堅硬;與黑色素痣的差異是皮贅顏色均勻無色素沉積;皮膚纖維瘤則質地更硬且基底寬大。皮贅極少惡變,但直徑超過1厘米或快速增大需警惕。
5、伴隨癥狀:
通常無痛癢感,若因衣物摩擦出現紅腫疼痛可能提示繼發感染。蒂部扭轉可能導致缺血性壞死,表現為顏色變深、質地變硬。糖尿病患者皮贅發生率較高,可能與胰島素抵抗相關。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可減少皮贅產生,避免抓撓或自行剪除以防感染。肥胖者控制體重、減少皮膚摩擦有助于預防新發皮贅。若影響美觀或反復發炎,可考慮皮膚科就診進行冷凍、電灼或結扎等專業處理,但需注意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患者需提前評估凝血功能。日常建議選擇柔軟透氣衣物,沐浴后及時擦干皺褶部位,觀察皮贅變化情況并做好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