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細胞病毒性肝炎主要由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傳播途徑包括母嬰垂直傳播、密切接觸傳播、輸血或器官移植傳播、性接觸傳播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再激活。感染后病毒可潛伏于肝臟細胞,在免疫力下降時引發肝炎。
1、母嬰傳播:
妊娠期母親原發性或復發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可通過胎盤、產道或母乳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新生兒感染后易發展為全身性巨細胞病毒感染,肝臟是常見受累器官之一。孕期血清學篩查和母乳病毒檢測可降低傳播風險,先天性感染患兒需接受更昔洛韋等抗病毒治療。
2、密切接觸傳播:
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尿液等體液中,通過共用餐具、親吻等密切接觸傳播。兒童聚集場所易發生交叉感染,成人多表現為無癥狀攜帶。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通常僅引起單核細胞增多癥樣表現,但病毒可長期潛伏于肝臟庫普弗細胞。
3、醫源性傳播:
輸血或器官移植是重要傳播途徑,特別是輸入巨細胞病毒抗體陰性血液或移植攜帶病毒的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劑使用會促使潛伏病毒再激活,約30%肝移植受者會出現病毒性肝炎。采用病毒篩查血液制品和預防性抗病毒治療可有效控制。
4、性接觸傳播:
病毒存在于生殖道分泌物中,通過性行為傳播。青少年和年輕成人感染后可能出現發熱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伴有輕度肝酶升高。使用安全套可減少傳播,合并HIV感染者更易出現重癥肝炎。
5、免疫抑制再激活:
艾滋病、惡性腫瘤化療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體內潛伏病毒可重新激活并攻擊肝臟。這類患者易進展為重型肝炎,典型表現為持續高熱、肝脾腫大和全血細胞減少。定期監測病毒載量和CD4細胞計數對早期干預至關重要。
預防巨細胞病毒性肝炎需重視手衛生和防護措施,孕婦應避免接觸患兒分泌物。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和病毒學監測,出現不明原因肝酶升高時需考慮該病可能。飲食上保證充足優質蛋白攝入有助于肝細胞修復,但需限制高脂食物減輕肝臟負擔。適度有氧運動可增強免疫功能,但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疫苗接種仍在臨床試驗階段,目前更昔洛韋、纈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是主要治療選擇,使用時需嚴格監測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