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退黃疸的中成藥“茵梔黃”近日陷入輿論漩渦。國家食藥監總局8月31日發布公告,要求茵梔黃注射液修改說明書,標注“新生兒、嬰幼兒禁用”以及多項不良反應。
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茵梔黃口服液、顆粒能否繼續使用也陷入爭議之中。
茵梔黃的“前世今生”
茵梔黃來自中醫古方,茵梔黃是一種中藥合劑,由茵陳、梔子、黃芩和金銀花提取物組成,經常被用于新生兒黃疸的退黃治療,被不少人奉為“退黃神藥”。
從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查詢可知,茵梔黃分為注射液、軟膠囊、口服液、泡騰片、顆粒等不同劑型。
此次被要求修訂說明書的茵梔黃注射液,其實早已在大醫院停用。但是,茵梔黃口服液或顆粒在臨床上被大量使用,是治療新生兒黃疸僅有的一種中成藥。
展開剩余78%
根據茵梔黃口服液的說明書,其功效是: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用于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癥見面目悉黃、胸脅脹痛、惡心嘔吐、小便黃赤;急、慢性肝炎見上述證候者。
茵梔黃口服液還能用嗎?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于力主任醫師告訴
“茵梔黃注射液因為不良反應的問題,兒科臨床上早就已經停用。”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張又祥主任醫師介紹,中華醫學會新生兒學組曾經就茵梔黃口服液對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和安全性做過一項全國大樣本多中心研究,結論是這個藥療效明確,副作用不明顯。
于力教授介紹,茵梔黃口服液和顆粒臨床上用于新生兒黃疸的治療,目前來看沒有發現明顯的副作用,還是比較安全的。“主要是會引起腹瀉,但一停藥就好了。臨床醫生給新生兒一般按照四分之一的劑量開藥,如果出現腹瀉,醫生會要求減少到五分之一”。
蠶豆病患兒不宜使用
張又祥介紹,“新生兒服藥后會出現大便增多、腹瀉等情況,這是藥物正常的藥理作用,是促進腸道中的膽紅素排泄,降低體內膽紅素濃度。”一般未達到住院標準的新生兒黃疸在門診都會開這類藥物輔助治療,住院的病人用光療時也會配合使用茵梔黃口服藥。但要注意劑量、療程和副作用,“用于新生兒的所有藥物都要特別謹慎”。
此外,于力也表示,因為該藥有金銀花的成分,對于有G6PD(蠶豆病)的孩子存在溶血風險,因此對這類孩子應避免用此藥。
健康知多D
新生兒發生黃疸怎么辦?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皮膚、黏膜以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癥,在新生兒中相當常見。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于力介紹,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3-5天出現,7-10天達到高峰,兩周后會自行恢復。膽紅素不超過12毫克每單位的生理性黃疸,只需要觀察,不需要治療。便秘的寶寶黃疸消退會比較慢,這個時候多吃母乳促進排泄,有利于寶寶自然恢復。
但如果寶寶21天甚至28天后膽紅素還未恢復正常,黃疸持續不退甚至有加重跡象,同時寶寶哭鬧增多、嗜睡、吸吮反射減弱、發燒嘔吐等現象,要考慮跟母乳有關,要及時送醫。
“如果超過15天,膽紅素還超過12毫克以上,就需要用藥干預,15毫克以上則需要住院用藍光治療。”